繁體
English
最新消息
機場競爭大 加離境稅須三思
2025.03.28

《財政預算案》宣布,把機場離境稅由120元大幅上調至200元,筆者對此有極大保留。旅客的出行成本上升是原因之一,而加稅對香港航空樞紐地位的影響,更加是筆者最為着緊的課題。下文引述幾組數字,讓社會更了解機場目前面對的嚴峻挑戰,更希望政府慎重其事,三思加稅的決定。

客運量只恢復疫前74%

3年疫情重創香港航空樞紐地位,疫後政府推出多項措施推動航空業恢復運力,在各界共同努力下,去年12月機場的航班恢復至疫情前水平。但以全年計,2024年香港客運量為5315萬人次,僅及2019年7150萬人次的74%。而新加坡樟宜機場、台北桃園機場、東京羽田機場、首爾仁川機場,客運量都已達到疫情前九成多。阿聯酋杜拜機場、廣州白雲機場和深圳寶安機場更是超過100%【表1】,說明香港機場仍要努力追落後、追客量。

追落後是遠遠不足夠的。去年底,機場三跑道系統全面啟用,機場的客運量可由7400萬人次增加至1.2億人次。機管局目標是用10年達到容量的峰值,即未來10年要開拓額外的6685萬客源,是去年5315萬人次翻一倍有多。去年公布的「機場城市」發展藍圖,投資近千億元,打造機場周邊地區成高端休閒娛樂新地標,吸引更多轉機旅客走出機場旅遊消費,把機場的人氣變為財氣,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。要令藍圖的願景成真,為機場匯聚人氣,是不講自明的道理。

轉機客關鍵 復甦表現弱

機場擴容,築巢引鳳,迫在眉睫,但客從何來?客源有三方面:一是本地客,二是以香港為目的地的外來旅客,三是以香港機場為中轉的轉機客或過境客。2018年是旅客使用香港機場的高峰,客運量達到7470萬人次,以該年作參數,本地客、外來旅客和轉機客分別佔總客量的34%、37%和29%。去年機場總客量達5320萬人次,恢復到2018年的71%,客源的比例也有明顯變化:本地客升至43%,外來旅客為36%,轉機客跌至22%。相對於2018年,本地客已恢復近九成,是帶動復甦的主要動力,相信難有大幅提升的空間。海外旅客恢復了69%,與整體恢復71%相若。至於轉機客,是表現最弱的客源,只恢復了53%,佔整體客源由2018年的29%跌至22%【表2】。作為樞紐機場,轉機客應可佔客運量的三成至五成,故此,大力開拓轉機客市場,是擴充機場客源、發揮機場樞紐功能的重中之重。

其實,國家的出入境政策,是有利於香港吸引轉機客的。國家近年積極擴大「免簽朋友圈」,去年底免簽國家增至38個,過境免簽有54個,後者的逗留時間亦由144小時延長至240小時。另外,內地居民經香港出境到海外,或是經香港入境回內地,都可獲得香港過境免簽待遇。故此,香港可以從國家增長中的入境遊市場,或是內地居民的出境遊市場分一杯羹,吸引更多旅客經香港機場出入境。事實上,機管局近年積極開拓大灣區的多式聯運,透過海天中轉大樓,接駁大灣區近10個港口,又在內地開設了30個城市候機樓,便利旅客用陸路或海運經香港飛,亦是朝向這個目標進發。開拓轉機客源,也是筆者非常關心的課題,一直積極向政府倡議,加快吸中轉客的步伐,並推出鼓勵措施吸引轉機客轉為入境旅客,令中轉客成為帶動旅客增長的新引擎。

想方設法,善用國策,提升香港機場的競爭力,建立旅客經香港飛的慣性,本應是加快香港機場復甦的當務之急,但政府大幅增加離境稅,無疑是「一盆大冷水」。筆者聽到不少聲音,以為多80元不會對旅客帶來太大影響,這是忽略了香港機場稅費高昂及周邊機場競爭激烈的客觀事實。

港機場總稅費 亞洲次高

除了將增至200元的離境稅外,香港機場稅費還包括機場保安費,因為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機場建設費。以乘搭經濟客位的短途旅客為例,加稅後總稅費將增至355元,僅次於區內最高的新加坡【表3】,而長途機則高達425元,比新加坡更高。更重要的是,在大灣區內有多個機場,包括客運量達到7000萬人次的白雲機場和6000萬的寶安機場,機場間既有互補,亦有競爭,這種壓力,是新加坡不用面對的。

加稅無疑會削弱香港機場的價格競爭力,進一步拉闊香港與內地機場在稅費上的差距,特別是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,旅客對價格更為敏感,加稅會令內地旅客在考慮使用香港機場時,多一重考慮。要善用機場的容量,廉航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,今次加稅的幅度亦扼殺了廉航的發展空間。廉航的機票價位多是在3位數字以內,加稅後的總稅費,是半張甚至一張機票的價錢,這就讓廉航不再是廉航了。而最令筆者擔心的,是加稅對中轉客的影響。因為他們不以香港為目的地,只是選擇性途經香港中轉,而中轉的機場選擇又多,「可來可不來」,香港能提供什麼體驗,稅費和成本如何,就很影響他們的決定。

筆者強調,香港不可能亦不應與鄰近機場「鬥平」,而是以優質服務取勝。機場核心競爭力在於航點多、航班密、班次準、便利的出入境配套和服務。可是,面對周邊機場在服務水平上的收窄,如果我們輕視自身稅費偏高的問題,大幅加稅給外界「吊高來賣」的負面觀感,即使機場再努力吸客,也恐怕事倍功半。

司長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,設法開源,本是無可厚非,但在增加機場離境稅的問題上,政府確實要再三考慮。筆者樂意看到,財庫局正就此了解社會各界意見,而在早前的會面中,業界亦提出不少建議,包括在機場建設費徵收期完結後才加費、以循序漸進形式增加以減少給人的負面觀感、豁免在48小時內經香港轉機或過境旅客的離境稅、分長短途徵收等等的建議。希望當局進一步聆聽業界的意見,分析香港國際機場面對的嚴峻挑戰和旅遊業面對的困難,作出有利提升香港競爭力的決定。

立法會旅遊界議員

 

稿件來源: 信報